近年来,各大手机厂商都会在新机中预装应用软件,这已成为一种“标准动作”。这些预装应用软件包括浏览器、输入法、影音、商城、金融、资讯、游戏等多种类型,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手机厂商自家的应用,旨在构筑手机品牌的生态系统;二是运营商在与手机厂商合作的定制机上捆绑安装的应用;三是应用开发商为了营销推广,在手机出厂前预先“铺货”。
1、用户苦预装软件久矣
消费者对于预装软件的痛恨不难理解,数码博主枝枝曾在社交平台吐槽:“就算是全新的手机,一激活就能看到那些预装APP,不仅要费劲巴拉的去删,还有一些永远用不到的APP根本删除不了。推送的广告更是像苍蝇一样,时时刻刻都能出现。”
手机作为工作生活中重要且私密的工具,厂商预装必要的软件可以视为贴心,但是有些用不到的软件删除不了,就是厂商想做消费者的主了。再加上部分预装软件广告推送不断,强行刷存在感。用户们真是苦预装软件久矣。
B站UP主阿根ALG在2022年1月评测过13个品牌的手机,预装软件最多的厂商开机有34个第三方预装软件,并且手机带有专门推荐第三方应用的“精品应用”和“热门推荐”文件夹。类似的,其他厂商预装了12-32个预装软件,并且多数带有“热门应用”“猜你喜欢”“热门和推荐”等推广第三方软件的文件夹,手机自带的应用市场第一次打开也会有12-28个推荐应用一键下载。只有三家的机型没有安装预装软件。
根据B站up主阿根ALG的评测,包括荣耀50、华为P50、小米11等型号在内共13个不同型号的手机,平均预装软件高达16.4款。如果排除三星S21 Ultra、魅族18s、苹果13pro三台0预装的手机,平均每台手机有21款预装软件。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安卓手机预装产业及用户使用状况讨论报告》,75%的安卓手机被安装了6款以上非必要的预装软件,平均每部拥有8.2个非必要预装软件。
对于消费者来说,预装软件不但会影响使用体验,还会占用手机储存空间,甚至偷跑流量和拖慢手机运行速度。如果对手机不熟悉的老年人使用,还有可能点中部分流氓软件的关联下载。
与此对应的却是预装软件长期难以根治。其实早在2013年,工信部就发布过《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手机预装软件必须要通过工信部的审核。不得安装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信息的软件。
2016年,工信部又印发通知,手机厂商和APP开发商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预装软件可卸载,但规定里未明确基本功能软件的限定范围。
2022年2月,工信部对外公开《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通告(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手机厂商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预装软件均可卸载,并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载方式供用户选择,同时实现同一基本功能的预置应用软件最多有一个可设置为不可卸载。
十个月后,正式文件下发,监管部门要求自2023年1月1日起执行。虽然文件没有禁止手机厂商预装APP,但是将选择权交回到用户手中。同时文件中明确,所谓“基本功能”仅限于操作系统基本组件、保证智能终端硬件正常运行的应用、基本通信应用、应用软件下载通道。
这大概就如同,你住的房间要不要开辟个广告位,可以由你自己决定,不由开发商或者中介决定,但是搬进来前,可能“牛皮癣”已经贴上了。
如此情况下,预装软件真的会得到有效控制吗?
2、治理为何如此困难?
涉及多方利益,多次治理收效甚微
随着我国手机硬件产业链的高度成熟,手机硬件毛利率越来越低,智能手机的竞争逐渐从拼硬件、拼配置向拼软件、拼服务过渡,加码应用软件生态成为各大手机厂商突围的方向。作为手机厂商盈利的渠道之一,预置应用软件不仅贡献了规模庞大的收入,而且实现了绑定客户、抢夺市场、进行产业链推广的目的,以至于出现“手机还没卖出去,就已经回本”的奇葩现象。
预装软件这一手机“顽疾”,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早在2017年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就已经明确规定,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卸载。然而,5年时间过去,手机预装软件行为非但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
,,usdt接口开发(www.trc20.vip)是使用TRC-20协议的Usdt第三方支付平台,Usdt收款平台、Usdt自动充提平台。免费提供入金通道、Usdt钱包支付接口、Usdt自动充值接口、Usdt寄售回收。菜宝Usdt钱包一键生成Usdt钱包、一键调用API接口、一键出售Usdt。
2021年3月,魅族18系列两款手机打破常规,向用户提供了纯净的系统体验,获得了众多用户好评。但这次被魅族自己称为“十分激进的尝试,对行业规则的一次挑战”,却最终以失败告终——半年后的2021年9月,魅族手机发布致用户的一封信,表示面对激烈的竞争,在反复斟酌后决定“在坚持用户体验优先的前提下,保持与行业一致的运营策略”。
手机厂商下定决心的一试,试出来的并非“出淤泥而不染”,恰恰是必须要“同流”的无奈。
3、零预装的手机还有多远?
在阿根ALG评测的13款旗舰手机当中,除了昙花一现的魅族18系列,三星和苹果的机型也没有第三方预装软件。这揭示了智能手机行业一条朴素的真理——高端与预装不相容原理。
不难理解,高端机型利润率更高,用户对体验要求也更高,厂商往往会为了提高消费者体验放弃部分收入。根据Canalys报告,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13.5亿台,苹果以17%的出货量拿走了44%的全球手机市场收入。
而国产品牌多有主打性价比的子品牌路线,比如小米有红米,vivo有IQOO,OPPO有realme,一方面厂商要下放部分技术提高性价比机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又要压低价格,所以走性价比路线提高市占率,通过软件挣钱是常规套路。
2021年全年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282亿元,其中广告业务收入达到181亿元,这里面就包含了预装类广告带来的收益。
国产品牌也想提高硬件利润率,在价格上,国产手机的部分机型在不断上探。
从2018年起国产手机厂商开始推出4000元左右及以上的机型,华为Mate20Pro发布售价5399元起,vivo推出全面屏NEX系列,发布售价3898元起,OPPO推出全面屏Find X系列,售价4999元起。
连坚定性价比策略的小米也发布了起售价3299元的小米MIX 2S,企图打开高端市场。到了2021年,华为出货量下跌之后,国产厂商又走上堆料之路,拿出各种pro、plus等超大杯机型和折叠屏等黑科技,企图占有华为的高端市场份额。如今部分国产手机的高端机型甚至达到八、九千元。
但国产品牌高端化之路并不好走。相比小米OV多品牌、多产品线机海战术,三星和苹果相对机型更少,市场份额占比却更多。所以,一段时间内,性价比路线仍是国产手机的主流策略,要厂商主动放弃预装软件的收入提升用户的体验并不容易。那么在预装APP受到限制可能带来的收入减少下,手机厂商会怎么应对?
对此翟先生预测,预装软件可能仍然会存在,只是厂商在预装软件方面的收入会有所降低。
另外,通告也只是规定厂商开放卸载权限,并非禁止预装软件。国内厂商会不会因为推广费降低,反而增多预装软件数量?或者在与软件开发商之间关于预装带来的收入上重新商议分蛋糕的方式,更多采取收入分成模式?
有趣的是,2022年末,小米13以剃刀计划为卖点,搭载MIUI14的小米手机仅有电话、短信、联系人、文件管理、系统设置、应用商店、浏览器以及相机这8个必备的基础功能不可卸载,呼应了政策要求。
不过小米的剃刀计划,到底是蹭热点,还是将在厂商之间成为主流,目前还没有定论。
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手机厂商对硬件利润率不满意,真正的零预装软件手机就不会到来。
来源:豹变,IT之家,经济日报,中国质量新闻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评论列表 (0条)